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名单揭晓

2013新锐摄影师黎明专访

发布时间:2016-08-13

 编者按:“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我们都在寻根,怀着不安去找寻内心的安定。三峡对黎明来说,是一个观察世界的“元点”,他用一种复古的技法和传统山水画的图式展现现代化进程中异变的家园景观,通过这种美学上手段的借用加强了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对比,达到反讽当下精神家园的缺失的目的,让观者不由自主的去反思与追忆。
这里的黎明,不是什么明星,而是一个静静地记录当下与他自己生活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也是如此,静静地在那里自己说话,让读者自由去感受。

2013新锐摄影师黎明

这里的黎明,一个普普通通记录当下与我自己生活的摄影师

色影无忌:你的名字跟明星一模一样,很霸气,你的摄影作品也一样吧?

黎明:这个问题很可爱,很多初次相识的人都会象你一样说:“天王啊”,摄影师永远不像歌星,在前台光鲜的表演,大多时候在孤独上路,默默无闻地幕后独自创作。最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也是静静的摄影作品。就像我微博的名字一样我不是什么明星,我就是我,是静悄悄的“这里的黎明”,一个普普通通记录当下与我自己生活的摄影师。我的作品也谈不上霸气,它就静静的在那里自己说话,读者自由去感受。

我的摄影创作从原来的纯艺术摄影又回到重新认识摄影记录这一本质上来

色影无忌:首先,我们先聊聊你的摄影故事吧,你是怎么踏上摄影之路的?

黎明:最早接触摄影,是高中的时候(1993年),几个好同学出去游玩,借了个相机,给朋友们照照照片。学着把玩胶片相机,手动调节光圈快门,记录每个人的状态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等照片洗出来之后,大家都很珍藏,会签名互相赠送。那时摄影最终要变成物质的照片才能与大家分享。摄影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是难忘的、高兴的、特殊纪念的时候留个纪念。当然还有经济条件的限制,相机、胶卷、冲洗都是需要钱的,同时产生影像流程也是比较麻烦的。并不是像现在,“摄影不是个东西”,基本上谁都能便捷与摄影发生关联。所以那时的照片也显得质朴与珍贵。我们会认真准备专门去留个影,有着很强的仪式感。现在摄影越来越容易了,反而我们对待它不那么庄重了,那个时候能够自己去实现这样的影像的生产,感觉到极其不易,很想自己有台相机。

《生命》 1999年 手工冲放 后期相纸影绘

1997年,我在美术系读大二,为了外出写生,买了第一台相机。那个时候是330元,是我当时买的最贵的家当。还没买之前,我很兴奋,整个暑假都在老家抱着书津津有味地学习摄影基本技巧原理。假期结束,到学校我立马去百货商场买了一台凤凰205d。就开始了自己的摄影 “创作”。大学后几年,几乎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在做摄影,找老摄影家学习传统暗房和纪实的拍摄,组建了学院里的摄影协会,拥有了学校电教室的摄影暗房,甚至我的毕业创作都是摄影与绘画结合的形式。那时受学美术的影响,喜欢创新,尝试摄影的各种可能。借助相机的多次曝光和暗房创意制作,还有后期绘画即兴创作等,创作了一批实验性很强的作品,总觉得摄影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只是媒材不一样,最终都应该是自由主观的表达,没有什么定法,做自己喜欢的就行。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我也够“新锐”的。

《生命》 1998年 手工暗房多底叠放制作 后期手工影绘

《人体》 1999年 手工冲印 后期手工影绘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一所重点高中教美术,后来也教摄影。在高中里面有摄影教室,有暗房和放大机,非常难得,我如获至宝。我一边教学,一边也做自己的摄影创作,期间2000年还到沈阳鲁迅美院去考了研究生,当时专业、总分都过了,遗憾的是英语单线把我卡住了。不过后来到西安美院又去上了个本科摄影专业,总算圆了专业学摄影的梦,不过最终我觉得摄影还是靠自己的学习与领悟。

2002年,我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应聘到现在的单位从事媒体视觉编辑、摄影记者工作,这里又接触到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通过各种渠道经常看到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优秀的图片编辑的作品,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我的摄影创作从原来的纯艺术摄影又回到重新认识摄影记录这一本质上来。并除了工作的新闻摄影之外,也开始了自己纪实专题的拍摄。

 《后三峡纪实》系列 2007 三峡大坝

《后三峡纪实》系列 2010 秭归

我们都在寻根,怀着不安去找寻内心的安定

色影无忌:我看你的作品大多都是以您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你的家乡是不是对你的摄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黎明:其实人的一生就是时空的不断转换,每个人对于家乡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有儿时的故乡,长大后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离开了故乡在他乡有了新家,甚至我们不断上路,不断漂泊处处为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我们心中的家都是一致的, “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我们都在寻根,怀着不安去找寻内心的安定,精神的家园。家乡应该对每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大学就离开了故乡,工作之后就在宜昌安家了,目前在这生活十几年了。三峡就在我的家门口,我的工作生活时时刻刻与三峡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而三峡的独特的魅力也吸引着我不断上路,从2003年起就开始记录三峡的变迁,这种记录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影像,通过三峡,其实我们在找寻心中的家园。所以说我的家三峡对我的摄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我正真拍摄的成熟专题应该也就是从家乡出发,从三峡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从《三峡情景》到《三峡游记》、《三峡好人》,到一直在坚持的传统的纪实《后三峡》,以及现在这组《家园》,都是我的“后三峡”大项目里的,一个艺术家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长期生活的地方形成他的“世界观”:三峡对我来说,是一个观察世界的“元点”,是我的视角和立场。

《三峡情景》系列之一 2006 宜昌

用影像记录我的三峡,用影像在回家

色影无忌:你与家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

黎明:什么是特别的故事呢,我觉得在我人生最黄金的时段我正好与变迁中独特的多元的后三峡相遇,并用影像记录了我与它每次相遇的故事,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用影像记录我的三峡,用影像在回家,遇见很多“三峡好人”,记录我与他们相遇的故事,可能就是我一生中最有意思的故事。

《三峡好人》 2008年 巫山 山顶上的农民

《三峡好人》 2009年 宜昌 三峡大坝前的演员

其实从三峡到家园,也是在讲“移民”的故事,这个“移民”实际上是讲我们人类自己,不断的离开故土,又到处寻找内心的家园,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移民,都有一个被现代化放逐了的自我,三峡也象征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三峡独特的这些特点吸引我关注它。而不是其他的地方。特别之处正好我就在这里生活,记录它成了我的生活,一切那么自然,没有刻意。

家园 2011 宜昌

其实荒诞遍及我们周围的现实中

色影无忌:你的这组作品名为《家园》,里面讲到人类对自然的再造,我看见里面已经从你原来的三峡延伸到更多的地域,这些都与三峡有关吗?你想表达什么呢?

黎明:我前面讲到了三峡其实是一个“元点”,我从“三峡”出发到“家园”,我从2009年开始拍摄这组《家园》,前期我拍摄了大量的“后三峡景观”。三峡工程影响到的各个县市、有特色的乡镇我都去过。这些景观看似三峡特有的,实则是整个社会发展中共同呈现出来的。我们用心观看,随时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家园里很多景观,都敏感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侵入程度和人类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后来的作品不断地向三峡区域之外延伸。到其他地方,觉得都有与三峡相似之处。那是整个人类家园共同的话题,就是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与我们精神家园之间的关系。我想通过更多的地域强调,其实荒诞遍及我们周围的现实中。不是某一个点,而是再现我们当下时代的景观。这些看似冰冷的景观,其实是我们的故土,我们的家园。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不断地改造利用自然,向自然无节制地获取。开山,填河,造城,建工程,冰冷的现代化人造景观很快包围了我们。人们开始离开宁静却贫困的乡村,离开故土和传统,涌入喧嚣的现代都市,欲望不断膨胀。利益和市场意识形态统治着一切,浮华、虚脱、昏昧的都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自然。那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溪,村前的一棵大树,江边码头上的礁石永远只能印在记忆的画面里——我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家园了,只有满腹的乡愁和叹息。

《家园》 2012 岳阳

新锐不是表象的新语言和新题材,是摄影师独立的精神追求

色影无忌:最近很多人在用“景观摄影”这个词,你对这个是怎么理解的?

黎明:第一,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本身这个词并没有什么好坏,但是一旦它变成了流行词,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时髦,当成摄影创作的结果、流派,这就有问题了。都来推崇它或都来批判它都是不对的。无论给作品带什么帽子,贴什么标签,我们评论家、观者、作者最终都应该不受影响,最终看你表现的主题,看你呈现的作品。就像纪实摄影一样,也是争论不休,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摄影的手段与方法,方法有多种可能,而重要的是你用一种适合的方式表现你自己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坚持你自己的,清楚你自己在做什么。不要一味的追赶时髦,停留在外在的技法与形式上,我们不能把他当作一种风格、结果去追求,它只是我们实现结果的一种媒界手段。

《家园》 2010 秭归

第二,景观可以分为你拍摄的对象和你运用景观摄影的方式。如果从拍摄的对象来说,我觉得“景观”可以是广义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人、物、景皆可,这样说来大家不要忌讳“景观”,大家的的影像都是一种“景观”,它就是万象世界的投射。认清摄影的记录本质,不外乎两种:物 、我,记录万象,表现心相。不管你关注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手段去表现,重要的是你对他拍摄的物质世界万象景观理解的深度和投射的精力与情感;对待拍摄对象和拍摄态度的真诚。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采用景观摄影的方式,我们庄严的理解世界万象,灵光易逝,永不回复,摄影是记忆的仪式,按下快门就成为过去,我们都是在立此遗照,必须超真实的为我们当下塑像。其实从这个意义来看,好的景观摄影是在回归复古,重回到摄影的最初,他并不是什么新潮流或新流派,应该是一种好现象,就像选择笨重的大画幅相机,胶片摄影,不是我们追求的流行的风格,而是我们对待摄影的庄严的态度。而我们目前浮躁的社会,很多摄影人也变得很盲从,一味的求新,追求另类,都没搞清楚摄影的本质意义。传统经典的摄影语言永远不会过时,认真的把当下现实的景观变成人们共同的记忆永不过时,新锐不是表象的新语言和新题材,是摄影师独立的精神追求。

《家园》 2012 奉节

第三,景观的背后是人与社会,也就是景观社会,就像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表达的那样,景观社会其实是“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被支配的多数人以“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并自愿理解“少数人”所控制和主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流程。我们要看到景观背后的本质,我们摄影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通过摄影我们不断的去揭露本质,接近真实(摄影没有绝对的真实,我们只能无限的去接近真实)。

这是带有一些叙事,带有一些主观情感的景观纪实摄影

色影无忌:那就谈谈你的作品是如何运用“景观摄影”这一语言的,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他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表达?

黎明:我当时在拍摄手记中写到这是“新纪实景观摄影”方式,它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新纪实摄影方法,画面主体并不是单独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也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那种冷风景,那种非常理性、画面中没有人的景观摄影。我这个是带有一些叙事,带有一些主观情感的景观纪实摄影。我对于这些景物是有情感的,是我多次与它们相遇的结果。其实不需要过多的去解释,大家可以直接从画面上看得到。

《三峡情景》系列之一 2005 云阳

近几年很多人在做景观摄影,其实从2005年我做《三峡情景》的时候,实际上就在拍摄那种有情绪的景观。2008年我这组作品参加平遥的“新纪实联展”,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纪实,纪实的对象是空灵的三峡景观,是一个物体,一个场景,是比较主观的纪实,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去选取客观画面。那个时候完全没受任何流派的影响,就是自发地多次去三峡,选取符合自己感觉的画面。在拍摄的纪实作品中,我发现我拍了很多这样的画面,我特别喜欢,首先它打动我自己,然后观者看到也特别喜欢,后来我就强化了我的这种拍摄。

我当时用的数码相机拍的,画质就没有现在“家园”这组大胶片好,但是那种情绪是到位的,特别主观的去纪实,那个时候非常少,所以《三峡情景》在平遥展览非常成功。这种画面带着忧郁的浪漫情怀,诉说我对三峡的感知,当时刘树勇老师评价:“这组作品很有特点,一种内化了的三峡,不同于以往的三峡摄影”。

《三峡情景》系列之一 2007 奉节

当我2009年开始用大画幅拍摄这组《家园》的时候,必然继承了以前作品的一些东西。我想把我的作品应做得更完美,从技术和理论上我要进一步提升。但是要保持原来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更多关注景观的现实意义,在景观中带有情绪,带有一些纪实叙事的细节,但是又要注意画面的形式美感。特别是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会把所有的景物、人一样对待;并不想强调具体某个人,而是强调一个场景中的故事、情绪和趣味,以及它们是在怎样的一种现实背景中发生的。当我确定了自己的主题,就明白了这次我需要的是什么。在视觉上选择了景观摄影的方式,用大画幅相机,以一种远距离、鸟瞰的视点,朴素、冷静的拍摄方式再现家园中的真实景观。同时,在宏大现实世界景观图景中加入渺小人类参与其中的叙事片段,大的场景和小的人物并置,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家园之间的关系。把大画幅的精确严谨的景观摄影语言和瞬间记录的纪实语言并置在一个画面中,营造画面的情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家园》 2010 秭归

 

用一种复古的技法和传统山水画的图式展现现代化进程中异变的家园景观

色影无忌:谈谈你这组作品的技法吧,为什么选择大画幅相机、黑白的胶片呢?并画面大多都是灰白空灵的,很有中国画意境,是你故意追求的吧,你是如何做到的?

黎明: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和技法都是为了表达你的主题服务的,同时工具也会反过来影响你创作的态度和习惯,大画幅相机当然有太多的不方便,笨重,还有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成本也贵,不是当代摄影技术的主流,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我想要的,适合我表现的古朴的意境。本身的拍摄过程的仪式感我也特别感兴趣,并且因为拍摄的不容易,导致我的拍摄不是那种数码式的快拍,必须是细想慢怕。要你多思考,很慎重地慢慢去拍每一张片子,拍一张算一张,在于质量不是数量。当你经过长时间的这种大画幅胶片摄影的创作后,你的这种摄影态度甚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日后的所有其他方式的摄影上去。丢掉原来很多摄影的坏习惯。

同样画面的灰白色调和山水画的传统风格也是我想要的,所有的形式最终都是为你表现的主题与气场(或情绪)服务的。我原来是学美术的,作为艺术的摄影,呈现的形式首先要考虑他美学上的意味。客观上照片的灰白,跟三峡独特的地域有关,一个人造平湖,一个峡谷地带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气,还有大面积的水面都形成了灰白色,这正好暗合了中国水墨山水画“计白当黑”、“以无当有”的传统,形成了诗意黑白山水画的意境;而主观上我选用了特别的德国大画幅黑白低感光度胶片,对灰的层次表现特好,更加突显细腻灰白苍茫的画面。让那山、那水、那人都融入到一种故土的古朴怀旧情怀里。在理性的景观摄影里加入了感性色彩。用一种复古的技法和传统山水画的图式展现现代化进程中异变的家园景观。通过这种美学上手段的借用加强了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对比,达到反讽当下精神家园的缺失的目的就特别明显。让观者不由自主的去反思与追忆。

《家园》 2011 三峡坝区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景观中,他们是标点,渺小,沉默,而不可或缺

色影无忌:你画面里的人是非常小的,很多还是背影,都很难看见面孔,这也是你特意追求的吗,为什么要这样拍摄呢?

黎明:是的,我画面里的人物,他就是风景的一部分,多半很小的,有很多是背影。每个人都成为这一片灰蒙蒙风景中的一个点,就像一颗小树,小草一样。不需要强调他是哪一个人,他也许就是冥冥中的你和我。他们都是故事和情绪的载体,都是叙事的符号,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景观中,他们是标点,渺小,沉默,而不可或缺;他们甚至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字符,有属于自己的音节。他们是失语的龙套,主角的人肉背景,被零度情感的群众演员。其次是在美学图式上也是想契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传统山水画从来就没有较大的人,一个渔翁、一只小船,从此不再是荒野,人类文明侵染着山水,只是当下我们对山水的情谊却变了。

《家园》 2010 秭归

色影无忌:你走上摄影之路有好多年了,能说说您对摄影的理解吗?摄影对于你最大的一个感悟是什么?

黎明:摄影是记忆的仪式,回家的通道。
莫忘初心,摄影就是你自己。记录万象现实 表达自我心相。

色影无忌:能透露下你接下来的摄影创作吗?

黎明:从三峡到家园,继续上路。

家园

其实在我们家园的景观中,一物、一人、一山、一水都能折射社会时代的背景。人类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在浩渺的宇宙中,在自然的山水间,我们就像一颗尘土,我们必须依靠家园而活;而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又是巨大的,不断地改造利用自然,不断地向自然无节制地获取,周围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一些不自然的人造景观。
先是开山,填河,接着造城,建工程,结果发现自己离自然反而更远了,于是我们只有造山,造河了。但是我们发现那些人造的冰冷景观都不是那么真实了,没有了精神,未知的家园VS现实的俘虏:我的家在三峡工程所在地,长江边的宜昌。自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起,家园景象不断变化,我出没三峡,用影像见证三峡的变迁景观。三峡工程或许是人类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最大的工程。高峡平湖,百万移民,那些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人类改造自然的痕迹,以及人类在家园中的生活最终体现在那些不断变化的景观上。这些景观看似三峡特有的,实则是整个社会发展中共同呈现出来的。我们用心观看,随时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家园里很多景观,都敏感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侵入程度和人类之间的内部关系。于是我的镜头从三峡延伸到“家园”。

关于摄影师

黎明,1976年生,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本科毕业。

媒体视觉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摄影展览及活动:

2012年 《家园》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先锋摄影师展览 获亚洲十佳先锋摄影师

2012年 《家园》 参展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 获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2年 《三峡游记》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展出

2012年 《家园》摄影展参展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2年 《家园》摄影展参展“观看中国”CC摄影展 798映画廊、平遥巡展《家园》新纪实景观摄影个展 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

2011年 《家园》入围侯登科纪实基金。

2011年 《三峡游记》摄影个展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

2011年 “此时此在”当代艺术展 现实当代艺术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 现实空间

2009年 《三峡游记》参加“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 北京 映艺术中心

2009年 《三峡 三峡》第九届国际平遥摄影大展三人联展

2009年 《三峡情景》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

2008年 《三峡情景》第八届国际平遥摄影展 中国当代新纪实摄影联展2008年 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后三峡》摄影个展2008年 作品北京五四国际年轻艺术节展出作品《有我的风景》被虹湾艺术馆收藏2008年 宜昌《后三峡》个展及个人作品研讨会

北京佳能交流空间 “那山 那水 那人 三峡影像展”

摄影作品获奖:

2005年 德国巴士夫“和谐魅力”全国创意摄影大奖赛青年佳作奖。

2005年 “2006国际人与水”摄影大赛三等奖

2009年 wwf 世界自然基金长江生态摄影大赛一等奖

2009年 中国摄影“艺卓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 三等奖

2010年 摄影作品获“杜邦杯”全国环保摄影展览专业类一等奖

2010年 摄影作品获湖北工人画廊一等奖,同时获得楚天文艺奖。

2011年 摄影作品获首届中国水电摄影大赛纪实类、新闻类铜奖。

作品收藏:

《有我的风景》 虹湾艺术馆收藏

《三峡情景》 大理国际影像博物馆收藏

《后三峡纪实》摄影作品及《后三峡》影像视频 山西档案馆收藏

作品发表:

作品专题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 、《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明报周刊》、《秘境photo》、《像素》《凤凰生活》杂志 、《读城 》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