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名单揭晓

对话何伊宁:策展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发布时间:2016-11-03

 

▲何伊宁

▲何伊宁

何伊宁,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硕士。2010年,她开始从事摄影及人文类专题、专栏写作,策展,摄影类图书编写及翻译等工作,曾在国内外艺术和摄影媒体上发表过百余篇专栏、专题和评论文章。由她所策划的“中国当代摄影书展”曾先后在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谷仓当代影像馆、北京第二届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第三届丹麦奥胡斯摄影书周上展出。

以下是我们对何伊宁进行的一段采访,聊了聊关于策展、写作与生活。

New Talents:听说你最近忙碌于11月间三个展览的策划。是怎样的三个展览?

何伊宁:很不巧年底的三个展览全都集中在11月,不过因为都提前做好了准备,现在由衷希望能够按部就班地把三场展览以最好的形式展现给不同城市的观众。

首先是即将在北京映画廊开展的图虫网“街拍中国”2016年度摄影师群展,作为受委任的策展人,我希望能通过展览本身以及我为展览画册所撰写的论文来讨论街头摄影的历史和现状,从而能够让偏好街头题材的摄影师和观众能够重新审视这一主题。

紧接着,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11月20日在厦门市集美区开幕,期间我将通过一场名为 “虚构叙事的转向”的展览,通过考察八位青年摄影师/团体在摄影近期创作中运用虚构叙事的所探讨的丰富主题,去思考照片被并置在真实和虚构的文化及历史维度当中的可能性,并探讨了摄影在虚构叙事空间中的功能。

▲“想像的丛林”展览宣传图
Go East Project 第三回展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荣辉、第五洋洋、姜宇欣
李超瑜、谭羽希、王青山、张家诚、赵谦、周仰

11月最后一个展览名为“想像的丛林”,作为Go East Project第三回青年摄影师群展,这次选择在上海莫干山路M50艺术区的UNDEF/NE空间内展出9位青年摄影师近期所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包括有关人与自然,空间与记忆、身份认同、暴力与抑郁等不同主题,表现方式则跨越了从摄影书到装置,从录像到行为表演等不同类别。

New Talents:Go East Project,为什么要为这个项目取这样一个名字?

何伊宁:名字灵感来源自Pet Shop Boys乐队的那首《Go West》。我希望能够通过Go East Project这个简单易懂的名字帮助那些西方摄影领域的学者、策展人和摄影师朋友们更便捷地获取有关中国当代摄影的信息,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帮助身边的年轻摄影师找到更多作品展示和展览的机会。

New Talents:Go East Project创办至今发生过哪些大事记?

何伊宁:Go East Project从2014年1月1日创立至今已经快三年了,从一开始的英文博客到2015落户《文艺风赏》杂志新审美观栏目,我每月都会选取一个摄影与当代文化领域交叉的议题,通过纸上展览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示年轻摄影师对题材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视觉语言的突破。

算下来Go East Project这几年通过博客和杂志介绍过的年轻摄影师作品有近百个系列了。回到一开始提到的Go East Project展览,我会在每年年底挑选十个左右作品进行落地的展览,前两回展分别以 “好奇心”和“有机图像志”为题,先后在北京的DDC和AUTO空间展出。

▲“Organic Iconography 有机图像志”展览海报
Go East Project × 凹凸空间 第二回展
展于2015.12-2016.1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萧伊、陈溢、程新皓
杜扬、何博、胡昊、李俊男、刘连、刘树伟
沈宸、宋晓琳、王欢、王晶、徐浩、杨圆圆
杨云鬯、朱岚清、朱陶乐、九口走召

New Talents:你是如何理解“策展”的?策划一场展览需要做哪些准备?

何伊宁:这是一个可以讨论几天几夜的话题,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策展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成将一个概念在某种语境下以作品的形式进行翻译,也可以理解为如何更好地把艺术家的作品以某一种合适的形式翻译给观众。

每一场展览需要提前做的准备因展览性质的不同都有区别。至今,我所策划的大部分展览都是我个人针对学术问题的思考或感兴趣的方向所展开的,准备的内容包括策展主题的确立、扩展的研究、摄影师/艺术家的确定,以及具体到操作上的准备工作。从今年开始,我也开始尝试与机构合作,委任摄影师进行创作并最终以展览和出版的形式呈现,而此类展览的筹备相对时间会更长也更加复杂。

New Talents:2010年,你就已开始从事摄影、人文类专题写作,以及摄影类图书编写和翻译等工作。摄影写作对你个人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写作时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何伊宁:它是一种知识生产的过程,汇聚了我对摄影和视觉文化执着的迷恋。我非常享受写作的过程,部分原因是它所带来的稍瞬即逝的成就感,但最重要还是参与调研和将主题概念化的过程。

New Talents:今年3月,你的新书《英国摄影教室》出版。比起写写博客或者在杂志专栏上发表文章来说,出版一本书的分量会重很多吧。想要完成一本好书,会不会很难?

何伊宁:对我而言,在经过大量调研之后,一旦把论文或书的框架搭建好了,工作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是去完成它。在完成《英国摄影教室》的过程中,后期针对访谈的听写和整理是最耗费时间也是最令我痛苦的部分,好在最后在助理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不过还是拖了近一年的时间。

▲《英国摄影教室》 作者:何伊宁
丛书:海岸线丛书 THE COASTLINE SERIES
出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版次: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New Talents: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与英国高等摄影教育工作者或者英国留学生的对话,是怎么想到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本书的呢?

何伊宁:在结合英国摄影教育历史和现阶段状况,以及“海岸线”丛书的使命和意义之后,我觉得这前后两部分访谈在内容和结构上互为补充,能够更好的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直观的观察英国摄影高等教育的特征和成果。

New Talents:你认为怎样的人群适合去阅读这本书?

何伊宁:这本书的内容针对摄影高等教育的语境所展开,我所针对的读者主要是正在申请,或考虑申请英国院校摄影课程的学生,从事摄影相关研究的教师和学者,以及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师。当然,我们也希望各行各业对摄影感兴趣的读者能参与讨论。

▲第三届奥胡斯摄影书周 何伊宁(左)对话丹麦Image Galleri负责人Beate Cegielska

▲第三届奥胡斯摄影书周 何伊宁(左)对话丹麦Image Galleri负责人Beate Cegielska

New Talents:英国的摄影教育方式和中国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何伊宁:英国摄影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试图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可以持续创作的艺术家,而大多数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的老师还在教学生如何拍照。

New Talents:看你朋友圈,你好像经常会去天津图书馆。去找书?还是说喜欢去那个环境做些自己的事情呢?

何伊宁:作为学者和职业写作者,我的世界是被书所包围着不停翻滚着向前走的。除了每年一到两个月的旅行时间,我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家的书房、图书馆和咖啡馆里度过的。以前在伦敦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常常花大把时间在大英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2014年和我先生定居天津之后就成了新天津图书馆的常客。天图五楼的外文和港澳台阅览室里人很少,尤其适合写作或翻译,需要查阅资料时定会使用到图书馆资源。

▲何伊宁自家书房一角

▲何伊宁自家书房一角

New Talents:你喜欢看一些怎样的书籍?

何伊宁:学术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艺术和摄影史论、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和哲书方面,除此之外也对城市研究、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总之,在做研究之外,每个月都会读十来本书。

New Talents:二〇一六新锐摄影奖征稿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本届新锐摄影奖的中国评审,你对参选作品有怎样的期待?

何伊宁:期待能看到更多对所选题材进行深度探索的作品。

New Talents:谢谢。

今年,新锐摄影奖邀请到了这位年轻的摄影史学者、策展人出任中国评审。相信有何伊宁的加入,定会发掘出更优秀的新人、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