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名单揭晓

无忌对话新锐摄影师张兰坡

发布时间:2016-08-12

导语:如果说摄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再次呈现,那么张兰坡通过摄影与绘画融合的作品更像是一幅幅直逼生命尽头的死亡 图景,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当摄影师把真实的生命标本作为符号(所有的标本都是在摄影师经过处理后而出现)绘制出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让观看者直面这 种“真实”的死亡与“临摹”的新生。生与死这一恒古的命题,在张兰坡的画面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不知在观者的内心留下的是恐惧、震撼还是深思又或 者在内心里反而多了一份平静。 

色影无忌:这组作品你最开始是在十年前开始做出来,后来拿出来很多人不能理解,你当时有没有对自己否定或者说有没有迷失过?

2004年拍摄完成这组作品之后,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将其中两张初步做好,参加了一个展览,结果因为题材的原因不到半小时就被领导明令撤下。当时是有些心灰意冷,加之生活、工作的一些变动,就把它们放置一边了。

色影无忌:第一张作品出来之后隐藏了那么久,后来为什么会再次拿出来?

前几年我都在做与艺术无关的事,偶尔也会想起这批作品,象是个心结。直到两年前一个比我小6岁的好朋友因身体日渐不支而早逝,我每次经过他家门口都 既痛心又压抑,同时我也厌倦了手头的工作,于是重新开始制作这批作品,本想着全部制作完成,一次拿出来。身边的人劝我早日拿出来听听大家的反馈,又正好我 完成了五张,达到了色影无忌新锐投稿的数量要求,于是就投了。第二天一早打开电脑发现没有被删,我知道已经有许多人能看到它们,终于见光了。

色影无忌:记忆对每个人都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当人们在面对灰暗的记忆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性遗忘,你现在做的这组作品直面死亡,你现在对待死亡会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一个人小时候看见了这个世界的哪一部分,将会影响他成年后这个部分在心中的占比。小时候我随父母工作调动换住过几个城市,很不凑巧经历过几次近距离 目击同学及其家人的非正常死亡,还无意中触摸到爆炸后的肉碎,这些体验让我对死亡比较敏感,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去想,很难控制那种恐惧。这两年通过每天在作 品上的反复制作,与它们朝夕相处反而觉得能贴近抓住它,变得安定。这就象在拳击里,抱住对方反而能减少被击打一样。
我现在对死亡的态度很复杂,比如许多人能吃着零食和饮料看媒体和网络的血腥场面,我做不到,因为我能想象得出现场是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味道。那和我拍 摄的标本是完全不同的,鲜血和温度才是残忍的核心。标本里没有这些,它们都是静止的琥珀般的生命结晶,我希望我的作品刺激的是思考而不全是感官。

色影无忌:我们中国人对待死亡都有一个敬畏的态度,而你用很多标本做为被摄对象,很多人对此也会有争议,你是否想过作品背后面对的伦理情况?

往大处想,从古到今,从东到西,在艺术以及其它许多领域都有使用逝者形象的大量例证,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有些人因为悲悯恻隐之心而直视他们,有些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却选择回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这关乎伦理,不如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往坏处想,那些主动排队掏钱去看战争大片的人,他们是在享受杜撰的相似剧情?还是享受那些有技术突破的夸张杀戮的慢镜头?听听散场时观众的感慨就知 道了。而这些人甚至在没看到、只是听说我的作品题材时就已急于站队指责,在我看来,每年数十亿的票房,凸显的不止是伦理叫嚣的自打耳光,更是人性的暗流的 势不可挡。

往好处想,在影像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代里,人们关于死亡的视觉经验,大部分来自亲眼目睹,所以敬畏而看重它。当代不同,电视里每天讨论新式装备的 杀伤力。电影里极尽渲染肉体承受的极限和终结,观众是在节目或是戏里看见一晃而过的死亡,一年365天,许多人看过笑过,不渉伦理之想。

当代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有那么多妄念、妄为,汹涌不止竞相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对终点的前瞻。简单说就是:

不知死。

不知死焉知生?我希望观众在我这些既没有暴力也没有血腥的的作品前能停住,慢看细想,重获影像前时代对死亡的敬重之心。

色影无忌:正如你介绍的,因为接近死亡反而去掉了恐惧,在观看你的作品时,你是希望观众接近观看画面细节还是隔着一段距离观看画面的整体?

根据我上面讲的制作初衷,我是希望观众贴近观看的,为此我尽量简化了构图,在这组作品里整体只是个容器,负责画面安定沉静向纵深退去。同时我制作了大量的细节就是想观众走近原作细看的时候,通过密集的笔触来唤起光芒萦绕的虚空感,同时又有种细致的璀璨隐现其中。

色影无忌:你的每一张作品都会有一个关键词,就如“献祭与牺牲”这张照片,通过一个动作表现你对两者之间的思考,把其他几张的关键词和你对关键词的理解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这张关键词是:献祭与牺牲。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到现代政权的更叠都要求有献祭,这些献祭被冠以各种高大上的说词,一次次把人类推入自相残杀的人为 灾难中,而与此同时,牺牲做为人类博爱与忘我精神的证明,在历史上与献祭交叉重叠在一起,有多少献祭就有多少牺牲,这是一个悖论,又是一个谜,我想用一种 坠落与升华的动作来表达我对它们的思考。

这张关键词是: 眺望与等待。眺望与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有孟姜女式的等待、也有姜子牙式的等待、有等待天亮式的欢欣,也有等待戈多式的悲哀,在作品中我安排了每一个动物、昆虫、人物都在侧耳倾听眺望与等待,等待某物、某人或某一时刻的到来。

这张关键词是:魂魄。当我第一眼看到逝者头盖骨上的巨大凹陷我仿佛看到了魂魄因挤压而抽离了肉体,那是种灵与肉的撕裂,在作品中,我想表现一个一直以来的疑问,就是魂魄在抽离之后是消散了还是升华了?

这张关键词是:历史。中国每年因为各类原因而早夭的生命超过百万,纵观人类历史,他们的总和数以亿计,我想表达一种关注就是:他(她)们来到了这个 世界,却从未亲眼见过这个世界,即便他们生命的时空维度都被压缩到一个起点,但他们庞大的数量足以构成人类的另一部历史,走近他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人 性的另一面。

这张关键词是:对立与冷却。物质世界从视觉与触觉上来分,可分为对立的两大类,一类透明一类不透明,一类光滑一类粗糙,那么铁兽夹和玻璃杯正表达了 这两大类,我在构图中使用它们另一个原因它们象所有人工制品一样既能帮助我们就能限制我们,这是一种对立。还有一种对立在于铁兽夹和玻璃杯都是高温淬炼的 产物,当它们冷却的时候才是它们真正成形的时候,而正相反的是对于生命来说,冷却就意味着颓变和消亡的开始。

 

色影无忌:正如“献祭与牺牲”这张照片一样,你的作品似乎都有一种宗教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否你特意的追求?

确实如此,仪式有一种淬炼后的稳固结构,它源自对某种规律及其内在推动力的敬畏。当安排好伸张双臂这个动作,按下快门的时候,我察觉到就在两米多的眼前,有股能纵跃千仞、化入终极洪流的力量,这种力量横扫一切妄念,直插未来的尽头。

色影无忌:这种导演式的拍摄方式每次在拍摄之前你是如何安排画面、结构这些?这种方式是否影响你的作品制作数量?

这些作品全部拍摄于短短的十几天工作之余,只有不到三十张,之后我就离开了,有些安排在现场,作品里的花和玻璃杯、捕兽夹等是带去现场拍的,有些是后期。选择和安排的原则是无论形态、意向、层次都既要有合力更要有张力。

对于作品数量,因为处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我尤其在意作品完成度,一个摄影师或者艺术家,一辈子能被人记住十张作品,就是了不起的事情,那么我希 望每拿出来一张作品都经得起观众反复的观看和再发现。这是个目标,不一定能做到。我现在正在做的还有四、五个其它系列,都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要下的功夫 还很多。

色影无忌:在看你作品时,你利用了刮痕、厚重的笔触、虚实的处理等这些类似于油画的技法,感觉更像一幅绘画作品。

面对标本时的视觉信息量和感触是非常丰富的,当最初的影像呈现出来的时候,还远不够复杂和多义,所以我开始动手制作,别人推荐我参考彼得威金的作 品,看了后我很喜欢其中几张,于是开始借鉴,但因为表达的目的不同,慢慢又回到自己所学的素描上来,作品像不像绘画我没想太多,我更在乎表现手法与主旨的 契合度,即便有时它们被误认为铜版画也不碍事。

那些刮痕、笔触和各种处理源自于标本给我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标本上没有刮痕,但细看之下,仿佛存在一种时间流逝在上面的伤害与消磨,他们被制服在遥 远的某一刻,彼时,时间仿佛用浮尘无数次擦蹭过皮肤和组织的表面,组织的碎屑还在空间里就游离着,略显混浊与苍茫;标本上也没有笔触,但细看之下,每个折 皱和粘膜都微微蒸罩着一种隐现的汗气,颤动成纤细的光芒,这些光芒随着观看角度的不同时而竖立时而倒伏,缓慢变化成指向四方的笔触。多年后我所做的就是坐 在电脑屏幕前,将往日的观看一一重现。

色影无忌:画面安排上,你会加入一些树枝、花瓣等,通过这些细节安排你想表达什么样的作用?

它们可以被看做民歌里的赋、比、兴。

色影无忌:在画面制作的时候你每天增加一些细节,似乎有点像绘画的一个未完成状态,每张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会持续多长时间?你是要加入自己最新的想法吗或者把时间的因素贯穿在作品里?

每张制作周期从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天天有空就做,日渐增加,不断调整,每日坐在电脑前,屏幕里是他(她)们,反光里是我。暗暗神思浩荡,直抵心凝形释。
我仿佛又回到解剖教室的宁静中,一笔一笔的描画既象解索又象抚摸,让封冻人们的时光渐次消融,又或是让人们沉入梦的更深更远处。


摄影师张兰坡